2009年8月9日 星期日

第四章 養蜂事業的變遷 (四)

<【前一篇】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【緣起】 --- 【目錄】---【再版芻言】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【後一篇】>


(四)從副業養蜂談到專業養蜂
德國有句諺語說:『沒有蜜蜂的家庭,好像沒有花卉的庭園一樣』。由此可見養蜂的目的,不僅是為了蜂蜜的利益,而且有其娛樂和趣味。至於對植物花粉的媒介使農作物果實增多,則其利益與價值,更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了。很多業餘副業養蜂者,在庭園中放置一二箱蜜蜂,不特增加庭園的美景,而且也替庭園增加不少的生氣。在靜靜的庭園中,聽到蜜蜂嗡嗡的翅聲,聞到幽香的氣味,怎能不使人心曠神怡。或者庭園中尚未看見花開,而偶然看著蜜蜂從遠處採著花粉回來,這無異告訴人們花信期已經到了,這是多麼的富於詩意啊!

若更進一步觀察蜜蜂的生活,及其習性和行動。諸如具有數學意識的造窠和綿密的經濟思想,又如蜜蜂的清潔、勤勉、合群、友愛以及犧牲奮鬥的精神,是多麼的發人深省。假如我們教育子女,從小便將蜜蜂生活和習性,實際的向兒女說明。蜜蜂的勤勉儲蓄、友愛、規律、巧智的生活習性,當能使兒女領悟反省,使能知道協同一致和奮勉努力。並告誡其懈怠愛逸樂的惰性,使兒女從小即得到感化教育。進而更誘其對養蜂與蜜源植物的研究,昆蟲的生理形態,氣候變化的顧慮,激發其向學上進的興趣,所以養蜂實在是一種很好的生活教育資料哩!

副業的養蜂,因為管理及蜜源的顧慮,當然無法大量飼養。若住宅附近有農作物或者靠近山林,因免適移飼養的麻煩,最多也不能超過十箱。若蜜源不足,最好飼養一二箱已足。因此副業性養蜂當然不到多大的收益,但增加業餘興趣而視作一種娛樂,對生活的調劑,則獲益卻是無窮的呢!

美國有句俗語說:『飼養一群蜜蜂,等於耕種一畝土地』。歐洲人稱蜜蜂為『幸福的使者』,中國古書農桑通訣也有『一群蜜蜂的生產收益等於一疋絹』的記載。無論中外,從古時候便對養蜂的利益,有了充分的認識。但這還是對固定巢箱收蜜量少而言,較之今日進步的新法養蜂技術,與舊式養蜂來作一比較,真不知相差若干倍呢!因此以飼養少數的蜂群作為副業,或者專業養蜂,已成為今日有實利的事業了。從前美國總統魯茨貝爾脫氏訪問歐洲的時候,每會晤各國君主,必詢問該國內每個國民所得蜂蜜的消費量,以為該國文化測定的尺度。至今傳為佳語,由此可見蜂蜜對國民健康的關係了。

在過去有人見養蜂者獲利甚豐,便也跟著養蜂,不去深加研究。一旦失敗,便歸咎於養蜂事業的不可為而放棄。其實任何一種事業,絕沒有不勞而獲的。多一分辛勞,便多一分的收獲;多流一滴汗,便有多流一滴汗的代價。養蜂的事業也不例外。現在專業的養蜂,已很普通,尤其歐美養蜂家,有飼蜂多至數千群者。他們已與農場主人及園藝家,結成不解緣了。每到農場的作物開花季節,必請養蜂家將蜜蜂運來農場採蜜,以增加其果實的收獲,由此又可見養蜂對農作物的利益了。

新法養蜂由於巢箱的改進,以及養蜂技術的進步,已經是專門的有利事業了。現在可以隨氣候和和花季的轉移,隨時將蜜
遷移到花蜜旺盛的地方去採蜜。在臺灣四季如春,沒有嚴寒的冬季,除了夏季花源較少外,可說四季均適宜養蜂。如果管理良好,每箱平均一年採蜜量約五十臺斤,並不是很難的事。若在花季氣候良好而蜂群又壯,其一年平均的採蜜量,當可增加一倍以上哩!

養蜂事業並不是一蹴即成,必須研習養蜂的技術,多多讀有關養蜂的書刊。然後飼養少數蜂群,以作實驗,徹底去暸解蜜蜂的生活習性,並去參觀人家的養蜂場。假使毫無技術經驗,便想從事養蜂,當然是要失敗的了。



<【前一篇】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【緣起】 --- 【目錄】---【再版芻言】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【後一篇】>


2 則留言:

  1. 第一段第五行---'能不使人心曠神怡',應該是'怎能不使人心曠神怡'~

    第五段第五行---'必請養蜂家將運來農場採蜜',漏字了~

    第六段第二行---'現在可以隨氣候和和花季的轉移,隨時將蜂蜜遷移到花蜜旺盛的地方去採蜜,多字跟錯字了~

    回覆刪除
  2. 謝謝 Long,改好哩!

    真是錯字多多哩~~ (臉紅)

    回覆刪除